打造“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咸宁高质量发展,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战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一线,涌现了一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为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不断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市科协推出“科技工作者风采”专栏报道,以展示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的成绩和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领略他们的风采。
科技教育中的“拼命三娘”——魏琴
魏琴,女,1987年2月出生。咸宁市温泉中学物理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咸宁市青少年创客教育协会秘书长,先后荣获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个人、湖北省首批机器人教育导师、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湖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自2014年进入温中,开始青少年科技辅导工作后,魏琴就和科技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11月,魏琴偶然得知12月中旬全省将举办第31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线电制作竞赛。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她希望通过参与这样的比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她想参赛的想法,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专业的教室,她就见缝插针,借物理和化学实验室来进行训练;没有器材训练,她就向校领导求助,请学校出钱采购器材。离比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考虑到初三学生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为了不占用他们上课时间,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下午临上课前的40分钟和晚饭后的4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陪学生们一起收获,一起成长。无线电制作的主要工具是电烙铁,通电之后温度很高,她担心学生可能会意外受伤,只要学生在实验室里训练,她就要待在那里指导,并且配备好烫伤药,以备不时之需。那一个多月,她和学生泡在一起,课余时间总是教学楼、实验楼两头跑。
2016年,魏琴又主动挑起学校的机器人和编程辅导重任。除开每周三固定不变的2节课辅导时间,她还会牺牲中午回家休息的时间,在食堂简单吃完饭,就一头扎进科技教室去辅导学生,一待就是2个小时,下午接着去上课。临比赛前的两个月,她总会抽出每周末的半天时间去培训学生,放弃了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
“拼命三娘”的精神换来了丰硕的战绩。她带领学生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5个;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获得全国三等奖1个;带领学生参加湖北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获得省级一等奖9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19人。六年来,她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累计获得一等奖41人次、二等奖46人次、三等奖82人次。
魏琴不满足于仅带领温中的同学参赛,她还想提高整个咸宁学生科技竞赛的参与率,尤其是想为乡村薄弱学校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做出贡献,为此,她带头成立了咸宁市青少年创客教育协会。近三年,她和协会的志愿者们积极开展科普志愿服务,足迹遍布咸宁各个县市,把以往只能在电视或图书上看到、听到的科技模型带入乡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广大师生足不出户就能体会科技的神奇,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培养兴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